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吨,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2022年生态环境部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推进县级城市及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累计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88万吨/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刘浩军摄(人民图片)本报电 (记者刘发为)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2年,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
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全国已累计划定1.96万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2023年,全国计划完成800余条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相关任务已分解下达各省份。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全国已累计划定1.96万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刘浩军摄(人民图片)本报电 (记者刘发为)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2年,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图为永丰县恩江湿地公园,水天一色,景美如画。
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2022年生态环境部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推进县级城市及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累计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88万吨/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尽管此类估算的准确性有待验证,但体现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问题的思路。
2021年,由于极端高温,人类几乎损失了5000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粮食供应和收入,相关的经济损失约为7000亿美元。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气候敏感性传染病等事件,还从多维度损害人类健康、降低劳动生产率。国际社会应进一步促进气候投融资与国际协调,共同对冲已经迫在眉睫的气候风险。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显著增加,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更易发生。
相较于一般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更大,涉及的行为体更广对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种种风险及其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有经济学家曾用气候赌场来作比喻。
国际社会应进一步促进气候投融资与国际协调,共同对冲已经迫在眉睫的气候风险。日前,《自然》杂志上一篇论文称,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成本约185美元。同时,许多国家正处于能源转型关键时期,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需求大增,也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和电力基础设施运行。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经济学工具来权衡不同温控目标下的气候损失,并与减排所需投入的成本相比较,从而确定适当的减排目标和路径。
目前,全球超过36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危机,约23亿人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这些生存危机都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显著增加,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更易发生。2021年,由于极端高温,人类几乎损失了5000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粮食供应和收入,相关的经济损失约为7000亿美元。相较于一般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更大,涉及的行为体更广。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气候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所强调的,正因为碳排放的代价没有被明确和量化,才导致排放不断加剧、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确定碳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除了地缘冲突因素,各类极端天气也在全球多地引发能源危机和大停电,一些国家主要河流干涸,进一步阻碍原材料、能源和粮食等大宗货物流通,令疫情下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在《巴黎协定》指导下,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确定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设计了激励机制,其中数十个国家已经采用碳税或碳交易等市场工具进行减排。它与其他传统风险发生种种关联和作用,形成新的复杂性更高的风险,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风险倍增器。
然而,全球现阶段已有行动与整体温控目标还存在显著差距,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亟须获得更多资金、技术和建设能力方面的支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2022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指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受极端干旱事件影响的土地面积增加了约30%。如果某个国家主动减排,减排成本由本国承担,减排成果由全球共享;如果增加排放,排放成本由全球承担,排放收益则由本国独享。(作者单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尽管此类估算的准确性有待验证,但体现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问题的思路。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气候变化无疑是巨大的灰犀牛事件。
针对气候和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气候变化经济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日益受到关注。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靠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
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气候敏感性传染病等事件,还从多维度损害人类健康、降低劳动生产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声明中对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建立表示欢迎。
11月20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大会也决定启动建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出席COP27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闭幕式。本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此同时,大会通过了减缓工作方案,但发达国家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仍未落实,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尚未明确。作为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一号决议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
大会就《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数十项决议与此同时,大会通过了减缓工作方案,但发达国家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仍未落实,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尚未明确。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出席COP27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闭幕式。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大会也决定启动建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声明中对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建立表示欢迎。11月20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
大会就《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数十项决议。本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作为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一号决议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大会就《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数十项决议,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
赵英民说,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多行动、少空谈,多合作、少冲突,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迈向气候可持续的共同未来。中国出席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会通过的决议中,一号决议是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
发达国家之前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仍未兑现,也没有就适应资金翻倍作出明确的出资安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加时一天一夜后,于20日上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
他说,虽然单凭这一点不足以解决气候危机,但这表明各方在重建信任。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大会也决定启动建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